&ldo;现在也不能调到京城来。&rdo;
&ldo;那是,郑白渠若成,西北将少去一块重要的心病。&rdo;
&ldo;母后,但儿臣还是以为司马光不妥,前些天王巨回京,与儿臣说了很多,一说军,二是官吏,三说坊场河渡,另外也说了一些浮费的事,儿臣以为是良策。其中就有淘汰冗官一项,一是减少科举名额,二是减少荫补名额,三是将一些老病昏贪的官员劝退,后面两条他建议儿臣徐而图之。&rdo;
&ldo;说得不错。&rdo;
王巨那几条只能说改良,即便放在思想略有些保守的高滔滔面前,她也会支持的。
比如这三条后面的两条徐而图之,现在韩琦还没有下,赵顼无法掌握大局,一动必然引起很大的争议。所以有想法可以,但眼下不能动手。
&ldo;是啊,不过前面一条,必须从今年科闱做起了,而且父皇去年下了诏书,儿臣也有借口。但是司马光却上言,奏合格进士三百五人,明经诸科二百一十一人。儿臣勒令减到两百人,司马光上言反驳。争议许久,最终奏合格进士二百三十六人,明经诸位一百八十七人。&rdo;
这是妥协的结果。
赵顼被司马光侃昏了,加上司马光做了退让,于是赵顼便同意下来了。但最后回去一想,不妙,为什么呢,坏了规矩。这个头一开,父亲那道诏书以后再拿出来就不管用了!
这个不急呢,后面还有磕磕碰碰的,而且让赵顼碰得很惨。
青涩想上进的赵顼……
龌龊的士大夫……
第三百一十六章直臣
关于这一条,赵曙很早就有这个心意,高滔滔也认为丈夫做得对的。科举录取进士,无外乎就是选官的一条重点途径,但现在国家不是缺少官员,而是官员太多。所以治平二年那届科举录取的名额少得可怜,并且待遇都不大高。
高滔滔想了一下说道:&ldo;那样,你就用一用王陶,不过可以将司马光提来翰林学士。&rdo;
也就是写诏书的两制官,一为知制诰,二为翰林学士。
赵顼走了出来,得办正事了。
曹太太在几个宫婢搀扶下,拦了过来,问:&ldo;顼儿。&rdo;
&ldo;皇孙见过太皇太后。&rdo;
&ldo;顼儿,怎么老身在宫中听到外面有人说什么老身要垂帘听政。&rdo;
曹太太也急了,别看她身后有宫婢扶着,实际不然,她才五十岁出头,武将之后,身体健康,自小教育也不错,知书达理,写得一手好字,况且背后乃是一个曹家。因此她有着再次垂帘听政的先天条件。
如果赵顼听信了,自己与整个曹家都会陷入危机了。
&ldo;太皇太后,请放心,儿臣自会给太皇太后一个公道。&rdo;赵顼安慰道。
吴申下海了。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相邻推荐:妖女为后 宋江日记 花式追妻:总裁媳妇又跑了 密路 互穿后影帝他怀孕了 兴龙吟 非典型君臣关系 巫师里德勒 我在七零搞学习[直播] 带着泰迪混都市 冷少专宠:失忆娇妻别想逃 十年后我成了崽的白月光 死神请留步 苍楼应是承天处 日月如移越少年 神医七皇妃 最强农家媳 娇宠星妻:总裁我投降 兵王 星河战神